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学院快讯
哈工大土木的那些人和事
2015-05-27
来源:校友会    作者:校友会    浏览:1849

上个周末回清华参加校庆,拜见师长,和老同学见面,参加论坛,小书屋补充精神食粮,漫步校园,邮局排队购买校庆纪念首日封,大礼堂观看老学长们的精彩演出,主楼前晚会和年轻校友们一起呐喊,时间过得很充实。

 

    每次返校体会最深的,是缕缕尊师重道、饮水思源的情怀;而引起回忆的,总是一些平常却又不平常的人和事。

 

一、学长周军

 

周军是1978级的学长,和我同是来自合肥。第一次遇见周军学长,是在1980年8月底我做为刚刚入学的新生由合肥去北京报到的火车上,我和周军的座位是面对面。那时的火车没有空调,车窗一路都是开着的;那时的车速很慢,合肥到北京要坐快一天一夜,为了打发时间,都带着一些诸如瓜子花生之类的零食;那时车厢里的乘客人数,可以比照现在上海高峰时段公车车厢里的人数;那时的人们,不知道环保的概念,随手就会将花生壳瓜子皮包装纸之类的垃圾往窗外扔。而那时的周军,行为则有点“异类”:将吃完的东西放在随身携带的一个纸袋子里,待列车员快到站打扫卫生时交给他。

 

新生入学的第一天晚上,学校都会在图书馆外面的操场免费放映两场电影(平时是5分钱一场)。周军恰巧和我同住7号楼,晚饭后周军来到我的宿舍,告诉我带上宿舍的凳子,领着我来到操场。路上我一直奇怪着他为什么没有带凳子,心里还盘算着和周军看电影时轮流坐;到了操场,周军说开学第一天很多人要提前借书查资料,他要早点去图书馆,晚了就没有座位了,说完就快步走向了图书馆。入学第一天,从周军这里我知道了,上晚自习是要抢座位的。

 

周军是我遇见的第一个清华人,对于17岁少年的我起着处事启蒙的作用,谢谢周军学长!

 

二、老师邢家鲤

 

80年代的清华,勤奋工作、朴实无华是老师们的共性,但是,每个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期间的不同阶段,每一位老师从学业和为人上都对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受益终生。

 

邢家鲤老师在1981年教了我们一个学期的《工业生产过程概论》,课时很短,而影响却很大。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邢家鲤的:“邢家鲤同志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文革期间,他曾受到残酷迫害,但他对党的忠诚和共产主义信念始终不渝。”

 

(http://baike.baidu.com/view/5212953.htm)

 

确实,邢老师是一个坚定执着的信仰者,自始至终的,毫不动摇。邢老师谈到过自己的出生:父亲是南京政府国民党的大官僚,1948年考进清华时,邢老师的父亲对他提出了三个不准:1、不准在学习上偷懒;2、不准在学期间谈恋爱;3、不准接触共产党。邢老师说:父亲的前两个不准他都严格执行了,而第3个不准他进入学校的第一个学期就违反了。

 

出生于大官僚家庭的邢老师,对于工农群众的热爱是如此的真挚;一辈子两袖清风,艰苦朴素是对他最好的写照。甚至2004年几位同学去邢老师家里时,发现老师住处的家具还是1981年时用的几件,而这几件家具是更早时从学校借的。老师的家虽然简陋,但是家具却是异常地整洁。老师说:这是公家财物,将来要还给公家的,要保护好,不能有损坏。即使到了2011年的今天,同学们谈论时看法完全一致:别人说这些话我们听着会觉得假,邢老师说同样的话我们则由衷地敬佩:老师是将清华“行胜于言”的作风体现在了最平常的地方。

 

邢老师是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成为共产主义者。但是,老师并不教条,建议每个人都将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读2-3遍后再思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遗憾的是,《资本论》很深奥,工科学生的学习很紧张,我自己连第一卷的一半还没有读完就放弃了。

 

老师在教课时更是一点也不保守:在谈到中国未来发展时,老师介绍了很多美国先进的方面,特别推荐每个人要去读两本美国人自己写的书:一本是《美国通史》,讲的是美国建国到二次大战前的历史;另外一本是《光荣与梦想》,讲的是美国二次大战到越战时的历史。老师说,用美国人的眼光去了解美国的历史最真实。可以自我安慰的是:这两本书当年我很快就从图书馆里借出来阅读了,《光荣与梦想》这些年读了好几次,去年还在读。

 

邢老师不是能源专家,但是他对能源战略的重要性在1981年教课时就反复地对我们进行了灌输。老师要我们牢记一个数据:美国的人口只是世界人口的不到5%,却一直消耗着世界能源的50%以上;老师不断地强调: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能源的节约利用。这些数字和理念即使在多年的工作后也对我们具有启迪的意义。

 

邢家鲤老师于2004年11月底去世,邢老师生前多次表示去世后不举行仪式的意愿。但是,在全国各地四面八方赶来的热爱他的学生、同事和领导的请求下,于八宝山举行了老师的追悼会,三天后又举行了一场追思会,我们班级的四位同学代表大家参加了悼念活动,表达了对一位坚定的信仰者的敬仰之情。

 

向邢家鲤老师,一个坚定执着的信仰者致敬!

 

三、一句话的影响

 

读书是我从小就有的喜好。求学期间,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阅读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书籍,也包括当年流行的杂志。记不清在哪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样的一句话:“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差别就在一个字上。面对半杯水时,悲观主义者说:只有半杯水;而乐观主义者会说:还有半杯水”。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工作二十多年,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但是从来没有过放弃和退缩,总是在困难的条件下寻找突破的机会,大部分时候都得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体育一直是清华的传统,中国最著名的第一代体育理论家和教育家马约翰教授就长期担任清华体育部的主任,在清华工作了52年。“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的口号,就是在1964年1月份庆祝马约翰教授在清华工作50年的会议上,蒋南翔校长以马约翰教授为典范向同学们提出的。这个口号一直延续到今天:“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到了,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参加体育锻炼,争取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在清华园中,每天下午4点半,校园广播都一定会响起这一段熟悉的声音。

 

当年的我们,每每听到广播里的声音,都会收拾书包离开教室,回到宿舍换好运动衣后奔向操场。

 

关于运动有一个真实的笑话:大学时的我,体育成绩一直很糟糕,最困难的是百米短跑的测试,达标的成绩是百米13.4秒,但是每次我都差了一点点。后来,一位“高智商”的学长点拨我,叫我选择北京有强风的天气顺着风跑。试验的结果非常地成功,从此最弱项百米短跑如何达标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还有一个真实的笑话:当年清华本科的学制是五年,大四时的体育课可以选修自己喜欢的项目。我们同宿舍的四个同学商量好了一起选排球专项,并做好了分工:一个同学高而壮可以做主攻手,另外两个同学高而瘦可以做副攻手,而我虽然个子不够也不壮但是二传不错。选修课的安排是在大操场举行的,不同科目的老师划地为界,我们四个人本来都站在排球课老师面前,而旁边的举重课老师面前一个人没有。这位老师是老北京,身体内大概原本就流淌着说相声的血液。举重老师低着头在我们的身后镀来镀去,边走边反复地说:举重好呀,举重可以让胖子变瘦,瘦子变胖…… 几分钟后,两个原来约好了做排球副攻手的高而瘦的同学就站到了举重老师的面前。那时还没有市场营销这个词,但是这件事给了我很多启发:推广自己是需要艺术的,而有艺术的推广是一定能有成果的。需要补充的是:两个高而瘦的同学确实在一年后练就了高而壮的身材。今天健身俱乐部的销售团队应该请这位体育老师给他们做点培训,一定有效果。

 

五、李德伦和中央交响乐团

 

文革时期全中国唱的都是激昂的红歌,交响乐作为资本主义的“靡靡之音”是被坚决禁止的,敢于欣赏交响乐的,轻则是被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典型被批判,重则是被作为“里通外国”的嫌疑被批斗。粉碎“四人帮”后,交响乐可以重新演出,但是面临着没有观众的窘境。

 

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当时任中央交响乐团(现在中央乐团的前身)团长,提出了“交响乐从大学生开始推广”的理念。李团长的一个妹妹在清华做老师,于是,清华就作为中央交响乐团开始推广交响乐的第一站。

 

1980年开始,中央交响乐团每个学期都会在清华的大礼堂举行交响乐音乐会,李德伦老先生亲自参加,为同学们讲解演出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参加音乐会时的礼仪,包括鼓掌的礼仪。每次我都会参加,由此也深深地喜欢上了音乐,仅有的四门选修课除了1门选了古代文学解析,其余三门全部选了音乐的题材。

 

喜欢音乐是清华的传统。当年的清华园,每周一到周六晚上的六点半,学校的音乐室会播放半个小时的音乐,老师会在播放前用3-5分钟对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每天的这个时候,很多同学会聚集在音乐室前,沉浸在音乐的美妙世里…………

 

六、 一代国学大师之纪念碑:

 

1920年代的清华,王国维(海宁人,字静安)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成为”教授的教授”。1927年国民军北伐后的6月2日上午,王国维在颐和园排云殿西的鱼藻轩自沉于昆明湖。

 

1928年6月3日,在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梁思成设计。碑铭云:“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http://www.hudong.com/wiki/王国维?hf=youdaocitiao&pf=youdaocitiao)

 

前几天清华百年校庆时热议的话题之一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陈寅恪在其铭文中对王国维先生“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的总结,有些朋友问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出处,盖于此耳。

 

说起纪念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1980年代的纪念碑,当时的印象只有碑的正面《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而无后面的铭文,大概那个年代不能提“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铭文应该是后面重新补修的。由此我们领悟:时代在变迁,而历史则是永恒的。

 

2011年3月24日下午三点四十分,我们几位同学来到纪念碑前,碑背面的铭文处有一束鲜花,十米外就是潮水般的人群,而先生的纪念碑前却如尘世外的静谧,大概这也就是先生的希冀吧…


  • 关于学院 学院简介院长寄语组织结构学校文化联系我们
  • 校友总会 学院校友会项目区域海外
  • 校园风采 校友足迹捐赠掠影校友文库校友企业学院美景
  • 新闻中心 学院快讯校友活动专题报道通知公告
  • 校友服务 校友卡人才培训科学研究我要留言
  • 照片和视频 视频照片墙